国内资讯
(1)2024年10月29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的通知》
《通知》提出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其中鼓励制造业企业对照基础级智能工厂要素条件开展自建自评;省级工信主管部门联、有关中央企业组织开展先进级智能工厂评审认定工作,并推荐符合条件的申报卓越级智能工厂;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共同组织开展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申报卓越级智能工厂由所在地区或所属中央企业向工信部等部门推荐,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建设工作。
《通知》附件中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及各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等。
(2)2024年10月2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组织编制完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蓝皮书》由国家能源局统筹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等电力企业、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以及国网能源研究院等共20余家单位参与编制。
《蓝皮书》系统总结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及挑战,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建设客观要求的发展规划思路和建设目标,提出下一步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路径和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近中期重点任务四个部分。
(3)2024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了替代行动的总体要求,即“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四方面重点任务和17项具体行动。
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方面,一是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智慧调控能力。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是加快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先进技术迭代,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推动电网主干网架提质升级,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优化调度控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持续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一、二次融合和智能化升级,优化配电网调度机制,提升配电网灵活性和承载力。 三是深入挖掘需求侧资源调控潜力。积极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加快构建需求响应资源库。鼓励具备充放电能力的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工艺和生产流程,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方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四是多元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自备电厂主动参与调峰,优化煤电调度方式,合理确定调度顺序和调峰深度。研究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方面,一是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科学引导工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强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提高短流程炼钢占比,在冶金、铸造、建材、日用玻璃、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在工业园区、大型生产企业等周边地区开展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二是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建设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加快发展电动乘用车,稳步推进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探索推广应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积极探索发展电气化公路,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力度等。三是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把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城镇的规划、建设、更新和改造。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热力和燃气的替代要求。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近零碳建筑,推动建筑柔性用电技术应用等。四是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探索推进微能网(微电网)建设。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改造升级,建设乡村能源站,提高农村能源公共服务能力。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智慧用能水平。五是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加气站、加氢站建设,完善城乡充电网络体系等。
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创新试点方面,一是加快试点应用。在工厂和园区开展绿色直供电试点,推进构网型、孤网运行、自备性质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试点。鼓励引导可再生能源设备更新升级和废旧设备设施循环利用。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领域推广低碳零碳生产工艺和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应用。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试点,大幅提升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在具备基础的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打造新增能源消费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给的绿色能源试点园区。二是推动业态融合创新。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与可再生能源跨行业融合,推进光伏治沙、光伏廊道和海洋牧场等深层次立体化发展。支持数字能源、虚拟电厂、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品种、多领域、多形态替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能够支持供需高效协同的综合能源服务,加快车网互动、电碳资产管理等新商业模式落地。
(4)2024年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提升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在明确要高度重视、科学界定范围以及压实各方责任的总体要求下,在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基础上,还提出提升涉网安全性能、加强涉网参数管理、优化并网接入服务、强化并网运行管理四方面要求。其中主要包括:
推动并网主体友好并网。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的业主要对照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等要求,保证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通信设备等二次系统配置符合要求,避免“带病入网”。其中,远端汇集(大基地等)的集中式新能源应具备快速调压、抑制宽频振荡等支撑能力,必要时配置调相机等装置,防止大规模脱网。
加强接入电网安全风险评估。电网企业要深入研究分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安全风险,配合做好电网承载力评估工作,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安全接入、高效消纳。
强化容量变更管理。地方电力管理部门要会同电网企业建立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容量(包括交流侧及直流侧)变更的申请、审核、测试等管理机制,电网企业要完善并网主体停运、检修管理流程,确保并网主体并网运行期间发电及调节能力得到有效管控。并网主体要严格执行容量变更管理流程,严禁私自变更容量。等。
(5)2024年10月30日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题会议“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为培育科技治理生态构建国际信任基础”在京举办,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发布了2024人工智能(AI)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展望
这十大前沿技术趋势分别为:
一、小数据和优质数据
大量的无效数据不仅消耗了计算资源,也给模型可靠训练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小数据和优质数据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小数据更注重数据的精度和相关性,从本质上减少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的依赖和不确定性,增强网络可靠性。建设多样性的数据集不仅能够从理论基础上支撑不同技术路线的AI发展,还为解决通用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二、人机对齐
只有AI的输出结果与人类价值观相符,才能确保AI模型的能力和行为与人类意图保持一致。仅依靠数据和算法并不足以实现人机对齐,这意味着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不仅要考虑任务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还需要考虑行为是否符合人类的伦理标准。
三、AI使用边界和伦理监督模型
当前AI系统的合规性、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越发突出,建立一个AI监督模型框架尤为必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所有AI系统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遵循既定的原则,从而减少AI在制度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被过度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四、可解释性模型
在保障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可解释性,有助于减少对公共资源的消耗,增强用户对AI系统的信任度,并促进其在关键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一个具有高可解释性的AI诊断系统能够让医生更容易理解其判断依据,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程序。
五、规模定律
基于海量参数和训练数据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人机交互和推理能力,增强可完成任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规模定律依然有效,不仅体现在语言模型上,也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验证。
六、全模态大模型
全模态大模型可处理和理解文本、图片、音频、数据表格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并根据任务需求生成多种类型的输出。例如引入通常用于捕捉三维空间信息的3D点云数据模态,对于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尤其重要。
七、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使用大模型、生成式技术等来提高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等阶段的效率和准确性。科学家们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实时的试验监测和调整,快速反馈试验结果,动态优化试验设计和假设。
八、具身小脑模型
传统大模型可以协助机器人处理决策、任务拆解和常识理解等慢通道反应任务,但不适合做强实时性和高稳定性的机器人规划与控制快通道反应任务。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一般是指可以感知、理解物理世界并与其形成互动的智能系统)小脑模型可以通过多模型投票等集成学习方法,结合机器人本体结构与环境特性选择合理的模型控制算法,确保机器人在理解自身本体约束的前提下,完成高动态、高频、鲁棒的规划控制动作,使智能机器人更加满足现实世界的精细操作与实时控制需求。
九、实体人工智能系统
实体人工智能系统是将具身智能赋能于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对象,使传统设备能够突破其原有的功能限制,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操作。人形机器人是实体人工智能系统的终极表现形态,它不仅具备多模态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与人类自然互动,还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和行动,并有望在未来应用到更多复杂的工作场景中。
十、世界模拟器
世界模拟器能提供沉浸式的高仿真体验,为使用者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游戏世界,可应用于教育、娱乐等领域,还可以创造更多超级数字场景。在机器人领域,这种技术还可用于构建大规模、标准化的多模态机器人行为数据集,提高机器人本体设计、仿真训练和算法迁移的能力。
(6)2024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2024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数据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回升。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5%和49.4%,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5%,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位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继续加快。
新订单指数为50.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总体水平与上月基本持平。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继续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延长。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资本市场服务、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批发、住宿、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47.2%,比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回升。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3.5%,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7.8%,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5.2%,比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8.5%,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8%,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5.8%,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2.7%,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4%,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1%,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2%,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7)2024年11月1日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年行动方案总体目标,即到2026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围绕核技术在医学诊疗、农业育种、食品加工、材料改性、安检安保等重点方向或领域的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核技术应用产业年直接经济产值达4000亿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同时《行动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共20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夯实产业根基,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行动。一是推进新堆建设和在役堆优化改造。二是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效能。充分发挥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健全运行管理、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机制,畅通科研机构准入、基础研究数据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环节,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能,推动综合创新效益密集释放。
第二,加强前沿创新,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一是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加大辐照生物效应、核基础数据测量等领域基础性研究力度。瞄准新药创制、新型放疗技术及高端装备研制等领域,布局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重点科技项目。二是加强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攻关。持续强化关键探测器和核心零部件研究,重点突破大体积闪烁体探测器、宽禁带半导体探测器、高纯锗探测器、碲锌镉探测器工程化生产技术,实现硅光电倍增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自主化研发及核信号自动化采集系统开发与工程化应用,耐辐照能力、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满足工程应用需求。三是提高加速器自主化研制水平。提升新型加速器关键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研发能力,加大整机装备自主化研发投入,提升加速器设计与制造国产化水平。
第三,统筹同位素供应,实施供应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一是加速实现放射性同位素自主供应。推动钼-99、碘-125、碘-131、无载体镥-177、碳-14、锶-89、钇-90等规模化生产,保障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供给。提前布局钪-47、铽-161、铼-186/188、镭-223/226、锗-68、铜-64、锆-89、钯-103、锕-225、碘-123/124等前景好的医用同位素技术研发,开展铱-192、硒-75、氪-85、镍-63、铯-137、镅-241、锎-252等工业同位素制备技术研发。二是加快形成稳定同位素生产能力。统筹谋划铱-191、镱-176、钆-160、氙-124、钼-100、锗-72、硅-28、碳-13、硼-11、氦-3等常用或战略急需的稳定同位素的科研生产。三是建立健全同位素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同位素供需对接,打通同位素研发、生产、贮存、销售、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堵点卡点,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同位素推广应用体系,构建产销供一体化链条,加快国产同位素应用进程。
第四,加快产业落地,实施重点领域应用推广行动。一是加强工业应用推广,助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电子束辐射固化技术示范应用,重点加大高精密离子注入、大尺寸单晶硅辐照、高精密离子束溅射沉积、低损伤高精密离子束加工、高端离子膜制造等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进一步推动同位素及其制品、射线装置在无损检测、油田测井、地矿勘探、精准测量等领域深化应用,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二是加强农业应用推广,赋能农业健康发展。设立高能重离子、宇宙粒子等高效诱变和定向筛选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绿色的农作物和中药材新品种。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物核素示踪评价与治理技术,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水平。建立农产品核素基础库,促进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发展。三是加强医学应用推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放射性诊疗药物研发,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类型创新药研发投入,力争在高靶向、高安全、高疗效的放射性新药研制方面实现国际并跑。开展新一代高端核医学影像装备,以及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BNCT治疗、FLASH治疗等高端治疗装备研发。四是加强环保应用推广,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五是加强公共安全应用推广,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围绕智慧海关、智慧口岸、智慧民航等建设需求,以及集装箱扫描、行李检测等多场景需要,推进安检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满足各类场景需求的型谱化安检设备矩阵。
第五,聚焦新质新域,实施新兴应用场景培育行动。一是推进核技术赋能应用。构建核技术应用跨界交流平台,发展“核技术+”生态。推动核技术深度赋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绿色环保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广细分行业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围绕辐照灭菌、材料改性、无损检测等共性需求,挖掘细分行业典型应用场景,鼓励核技术研发单位与需求企业联合开发一批标准化、模块化解决方案,形成示范应用。
第六,强化体系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行动。一是“点”上发力,打造示范企业。二是“线”上延伸,推动产业链协同。三是“面”上推动,建立重点产业集群。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环渤海等核技术应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完善配套政策,建设高水平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核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中心,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形成创新引领与产业发展有机联动的良好格局。
第七,加快标准制修订,实施标准体系建设行动。一是围绕核技术应用基础共性、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填补现有标准体系空白,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分级分类推动同位素及制品、射线装置及相关仪器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的标准制修订,为行业准入、产品认证、安全许可、质量评估、运行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撑。二是重点推动核医疗相关标准制修订。完善医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检验、贮存、运输、使用等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开展质子/重离子治疗、BNCT治疗等高端核医疗装备关键零部件、系统质量标准研究。等。
(8)2024年11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内容包括了基础通用、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公共数字底座、应用支撑、建设与运营、安全与保障等九类标准规范。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基础通用,涵盖通用要求,规范架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管理要求,涉及维护、组织人员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要求。
第二,网络基础设施,涵盖移动网络,含低功耗广域网的技术规范及无线网络覆盖要求;宽带光纤网络,千兆、万兆宽带光网的技术要求及网络覆盖范围;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网络,其统一技术要求及用于相关新型信息应用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还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其他要求。
第三,算力基础设施,涵盖数据中心的绿色设施、综合电能利用效率值等标准;智算中心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标准;超算中心的算法数量及算力规模标准;边缘计算中心的边缘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标准;以及算力基础设施的其他要求。
第四,涵盖感知基础设施:有布局原则,涉及前端感知等布局原则标准;影像类感知设施,如视频监控、遥感图像等标准;城市脉搏类感知设施,用于规范特定场景建设的传感设施;还有感知基础设施的其他要求。
第五,融合基础设施,涵盖建筑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如环境健康监测等;市政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标准,如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交通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标准,如城市道路设施及配套智能感知系统等;水利 / 水务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运行标准,如防洪重点河段等监测设施;能源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标准,如能源设施智能化改造等;以及融合基础设施的其他要求。
第六,公共数字底座,基于统一编码与时空定位,以城市信息模型为空间架构。包括城市信息模型的建设标准,如时空基准、各种模型等建设要求;“一标三实” 体系建设标准;分类与编码的相关要求;数据治理的建设标准,涉及数据基础制度等方面;以及公共数字底座的其他要求。
第七,应用支撑,为城市数字应用体系提供接口、中间件等通用工具,包括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操作、接入能力等方面要求;中间件的相关要求;以及应用支撑的其他要求。
第八,建设与运营,为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和参考,包括部署实施的项目建设部署等要求;运营管理的相关流程、监测预警等要求;报废销毁的相关流程、方法等要求;以及建设与运营的其他要求。
第九,安全与保障,涵盖网络安全,规范网络基础设施等安全防护要求;数据安全,涉及数据采集传输等方面的安全要求;密码应用安全,规范国产密码应用的安全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安全与保障的其他要求。
(9)2024年11月2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公告《“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由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两部门按照固废综合利用水平高、管理机制健全、创新性强、可复制、易推广的原则征集的。
此次共公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28个,其中“无废园区”案例9个,“无废企业”案例19个。
国际资讯
(10)2024年10月28日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1℃
当地时间10月2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报告指出,目前的气候政策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超过3℃,这一数字是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气温上升幅度目标的两倍多。报告发现,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更多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前工业化时期水平高出3.1℃。
(11)2024年10月29日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相关决定预计将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反补贴税将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
被抽样的中国出口生产商将被征收以下反补贴税,具体为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集团35.3%。其他合作公司将被征收20.7%的关税。在提出个别审查请求后,特斯拉将被征收7.8%的关税。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将被征收35.3%的关税。2024年7月4日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将不予征收。
(12)2024年11月1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24电力年中报告》
《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保持强劲,预测了2024和2025年全球电力需求、供应及排放的发展趋势。要点如下:
第一,2024和2025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快速增长
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炎热天气和全球电气化的持续推进,预计2024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增长4%,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是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2024年电力需求预计增长6.5%,稍低于2023年的7%,电力消费主要来自服务业和工业部门活动,包括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的快速增长,以及5G网络和数据中心的扩张。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预计2024年电力消费将增长8%,主要受到强劲GDP增长和长时间高温天气的影响,2025年电力需求增长将适度放缓至6.8%。美国2024年电力需求预计明显反弹,同比增长3%,预计2025年需求将增长1.9%。欧盟2024年电力需求预计增长1.7%,电力消费在过去两年中有所收缩,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2023年底出现复苏迹象,但高于疫情前水平的能源价格和疲软的宏观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数据中心电力消费成为关注的焦点,未来电力需求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全球高温天气持续增加电力系统压力
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网承受巨大压力。5月达到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连续第12个月创下高温纪录。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美国、越南等国家的制冷需求激增,导致电力峰值负荷飙升,电力系统压力大幅增加。为了减轻负荷影响,提高空调的能效标准和强化电网韧性将至关重要。
第三,清洁能源发电将在2025年创下新纪录
尽管电力需求大幅增长,但太阳能光伏预计将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一半,加上风电,两者将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约75%。2024年,全球风光发电量预计将超过水电,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33%,风能发电量增长10%。到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将超过煤电,占电力供应的比例将从2023年的30%增至35%。2024年,欧盟风光发电量预计将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占电力供应的比例将从2023年的26%增至2024年的30%,2025年达到33%,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预计将在2024年达到50%。2024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增长1.6%,2025年将增长3.5%达到新高,超过2021年的核能发电量纪录,这主要由于法国核电增产、日本重启核电以及中国、印度、韩国和欧洲的新反应堆投运。
第四,电力部门排放量正趋于平稳
尽管极端天气、经济冲击或政策变化可能导致某些年份排放量上升,但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长期约束趋势将继续保持。2024年,全球电力部门的CO2排放量预计将略有增加,2025年出现下降。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煤电发电量保持稳定,增加不到1%,主要是受中国和印度推动。全球电力生产的CO2排放预计将在2025年前保持平稳,排放量的减少主要由于煤电适度下降以及石油发电的减少。2024年,美国煤电发电量预计将增长约2%,电力部门CO2排放量将上升,2025年出现下降。
第五,负电价表明系统灵活性急需提升
2024年,负电价事件在许多电力市场频繁发生,南加州和南澳大利亚等地负电价小时数占比显著增加。这主要由于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需求响应不足和储能容量不足,需要紧急增加系统供需灵活性,通过适当的监管框架和市场设计推动需求响应和储能等解决方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