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1)2024年12月9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名单(第二批)的通知》
《通知》要求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能源局)、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加强组织协调、持续动态管理、抓好项目管理,推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工作尽快取得实效,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农村能源革命新模式,以点带面促进本地区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批试点名单共有8个试点地区,具体包括辽宁法库、江西宁都、海南屯昌、重庆奉节、贵州威宁、云南弥渡、甘肃清水及青海湟中县区。
(2)2024年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全国CPI及PPI数据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继续回升,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5%,连续两个月降幅收窄。市场机构认为,12月通胀或延续偏弱,但2025年物价水平将整体回升。
两项指标连续改善
由于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核心CPI被认为更能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据测算,11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3%,继续回升,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改善。
“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带动核心CPI同比增速加快。”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同样持续改善的还有PPI环比增速表现。数据显示,PPI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由下降0.4%转为持平。PPI环比自9月份以来降幅收窄,11月份由降转涨。
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刘星辰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PPI环比增速自6月份以来首次转正、连续三个月回升,表明在存量和增量政策持续协同发力下,国内需求正在逐步恢复,与同期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回升的线索相一致。11月份,在32个细分行业中,PPI环比上涨的行业数为11个,高于上月的9个,环比下跌的行业数为11个,低于上月19个,显示价格止跌回稳的行业数量在增多。其中,PPI上涨领域主要集中在水泥、有色金属、钢铁等上游行业,与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基建资金到位率提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有关。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伴随前期支持房地产市场等政策工具政策成效显现,11月地产销售高频数据有所回暖,而地产、基建需求改善,带动有色、黑色等相关行业工业品价格上行。此外,冬季燃气、电力需求季节性抬升而小幅涨价;伴随地缘政治危机风险缓和,国际油价下行带动我国石油相关行业延续降价,但降幅收窄等。多方因素带动11月PPI环比增速自6月以来首次回正。
食品价格是拖累CPI表现的主因
11月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CPI环比下降0.6%,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CPI同比表现弱于Wind统计的市场一致预期值。中信证券研报指出,11月CPI环比降幅创下今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受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带动,猪肉、鲜菜价格涨幅均回落,鲜果价格由涨转降,牛肉、羊肉、食用油、禽肉类和粮食价格降幅在1.1%—13.5%之间。
从环比看,董莉娟指出,CPI环比降幅扩大是受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下降影响。其中,食品价格降幅超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冷空气过程偏少,利于农产品生产储运,食品中鲜活食品价格大多超季节性下降,其中鲜菜、猪肉、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13.2%、3.4%、3.0%和1.3%,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46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约八成。
同时,环比看,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旅游出行进入消费淡季,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均季节性下降。
市场机构的分析也都谈到,CPI数据不及预期,主要因气温偏高导致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下跌。“1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偏高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同时也导致猪肉腌腊需求延后。市场供给的相对充足,带来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下跌。”刘星辰说。
预计2025年物价水平将整体回升
11月份,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结合CPI同比表现,CPI与PPI同比“剪刀差”收窄。温彬表示,11月PPI同比环比均有改善,体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生产端的带动作用。目前,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并配合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以提振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扭转市场主体预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研判,12月通胀或延续偏弱,但2025年预计同比将整体回升。CPI方面,截至当下已公布的高频数据中,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仍然处于降价区间,非食品项方面12月往往延续环比降价的季节性趋势,预计CPI同比可能会延续回踩。PPI方面,12月油价可能维持低位震荡,而黑色、有色或延续回升态势,预计环比延续上行的同时同比读数有所回升。
光大证券预计,2025年CPI同比中枢或上行至0.8%,高于2024年;PPI同比中枢对比2024年也将有所改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期出席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时表示,明年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3)2024年12月9日工信部公示绿色低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
该筹建方案明确了绿色低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研究提出绿色低碳领域综合性、基础性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开展相关标准的起草、审查、报批等工作,以及标准的宣传、培训、应用推广等。这些工作将涵盖节能、节水、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绿色制造、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方面。
筹建方案还强调了加快标准供给的重要性,要求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基础通用、术语定义、标识与方法等综合性、基础性标准制修订,以强化标准对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此外,方案还提出了深化标准宣贯应用和推动国际标准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建立标准立项、征求意见、报批、应用实施等全过程工作体系,实施标准宣贯专项行动,推动企业知标对标达标,促进标准落地实施。同时,建立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任职专家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标准国际转化。
总的来说,该筹建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绿色低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和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推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4)2024年12月10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联合发布《中国电力技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
据了解,《报告2024》包括宏观发展、电力价格、经济分析和电力造价四篇,共计22章内容,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电力发展及投资等情况,分析了发电工程、电网工程、储能工程的造价水平及变化趋势。与往年相比,《报告2024》进一步结合“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新形势以及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任务,更为深入地探讨了电力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
2024年,国内电力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电力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改革任务,加强电力价格体系、市场运行、经济分析等相关研究以及开展造价控制、成本监管,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十分关键。
报告显示,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效果明显。2023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5.7亿千瓦,同比增长23.9%。全国总发电量9.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为3.4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6.4%。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9675亿元,同比增加30.1%,较2022年增幅明显。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275亿元,同比增加5.4%。
报告强调,电力价格机制持续完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电力市场相关机制不断完善,成熟电价体系逐渐形成。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并持续增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跨省跨区交易量攀升,绿电交易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报告指出,要夯实技经分析基础,持续探索电力经济新领域。《报告2024》加强了对电力消费及投资的国民经济影响、电力系统转型成本分析、沙戈荒大基地经济性、三代核电经济性及价格机制、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抽水蓄能经济性、跨省跨区输电电价机制、国际电价水平等电力经济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结合最新的价格政策和电力市场运行情况深化了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等电力价格机制的研究。
《报告2024》以国家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行业相关资料及统计信息为依据,充分利用电规总院的智库优势和工程经验,从多维度对当前电力技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综合归纳及重点研究,通过丰富的资料、准确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电力行业技术经济发展情况与变化动态,旨在成为电力技术经济领域行业蓝皮书与指导手册。
(5)2024年12月10日棉花行业首个产品碳足迹标准发布
12月10日,中国棉花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期间正式对外发布《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皮棉》团体标准(T/COTCHN 004-2024),这是棉花行业首个产品碳足迹标准。
该标准是中国棉花协会推动建设的中国可持续棉花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生产者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同时通过碳足迹评价,展示天然纤维低碳、环保特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6)2024年12月10日香港政府发布《ESG信息披露路线图:目标、核证、实现》
12月10日,香港政府推出有关香港可持续披露路线图,阐明香港要求公众责任实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准则)的方针,并就不迟于2028年大型公众责任实体全面采用ISSB准则提供清晰的路径。
路线图的重点如下:
第一,香港会计师公会正以全面衔接ISSB准则为基础,制订香港准则。会计师公会已就初稿进行公众咨询,并获得普遍支持,目标于今年底前发布香港准则的最终文本,并于明年八月一日起生效。
第二,由明年一月一日起,所有主板发行人均须以「不遵守就解释」为基础,披露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的新气候规定所要求的相关信息。由二○二六年一月一日起,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的发行人(大型股发行人)更必须按新气候规定作强制披露。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将于二○二七年就强制要求上市公众责任实体按香港准则作可持续汇报咨询市场意见,并预期于二○二八年一月一日起以按相对称的方式实施。
第三,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将要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即非上市公众责任实体)不迟于二○二八年应用香港准则。
本路线图也详述香港为支持可持续披露发展全面生态圈的蓝图,涵盖可持续核证、数据与科技及技能培训。
重点举措将包括:
·可持续核证:会计及财务汇报局(会财局)将与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和持份者合作,推动香港可持续核证监管制度的发展,并透过采纳国际准则,促进高质量核证。
·数据与科技: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成员将继续多管齐下促进可持续披露和提升数据质量,包括推动发展绿色金融科技、推出免费的数据工具,以及扩大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等。
·技能培训:督导小组成员和会计师公会将继续推动与ISSB准则的衔接,并支持本地、区域和国际间的技能培训。
(7)2024年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2024年第27号令,公布《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规定》是对2014年出台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第14号令)进一步修订。
《规定》修订后共六章37条,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一是强化安全接入区防护要求,明确安全接入区加密认证、安全监测等技术要求。二是强化技术防护措施,在坚持十六字原则的基础上,补充安全免疫、态势感知、动态评估和备用应急措施。三是定义电力监控专用网络,明确承载电力监视和控制业务的专用广域数据网络、专用局域网络以及专用通信线路属于电力监控专用网络范畴。四是强化供应链及电力监控系统专用安全产品管理,明确运营者应当以合同条款的方式对电力监控系统供应商提出安全要求,明确由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牵头组建电力监控系统专用安全产品管理委员会。五是优化技术监督管理,明确不同主体技术监督的工作要求,增加技术监督过程中风险管控措施。
(8)2024年12月12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布《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2024年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20项主题。
第一,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方面。空气质量变化主题:2023年受经济复苏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成渝地区PM2.5和O3浓度同比均小幅反弹。污染中心逐渐由河北、山东转移至山西、河南。PM2.5:2023年全国PM2.5年平均浓度为30μg/m³,相比2015年下降33.3%,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略反弹(0.7%)。O3:2023年全国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年平均浓度为144μg/m³。2015-2019年全国城市O3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后呈波动态势。2015-2023年全球范围,PM2.5浓度方面,中国下降显著,印度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日韩美欧等浓度较低且变化较小;O3浓度方面,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中国臭氧浓度高于其他主要国家。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主题。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涌现新特征,2023年尤为明显,2023年,沙尘以及热浪等极端事件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寒潮虽频率降低但强度增强,对农业和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冲击。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题。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CO2、CH4、N2O)浓度持续上升。中国CO2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及部分华中区域,峰值区是珠三角。极端天气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如高温和降水增加湿地CH4排放,而森林火灾导致CO2排放显著上升。
第二,治理体系与实践方面。部分省市已将碳排放减量替代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地方建立真实反映本地排放特征的融合清单。协同机制不能局限于针对单一对象的管理,而需在更大边界和更高维度进行协同优化,细致剖析减排成本和环境效益在区域和行业,乃至工艺技术维度上的异质性。截至2024年3月,已经有21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和43个园区开展推动地方减污降碳创新试点工作。
第三,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方面。能源结构转型主题。2023年中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向”增长趋势延续。能源结构和排放强度与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占比进一步下降,但消费量仍增长5.6%,已连续三年增长超4%,其中电力部门的电煤消费增量八成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降至40%以下。中国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优于南非,与印度水平相近,而欧盟、美国仅有12%、10%。人均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仍在上升,增速虽逐渐趋缓但已超过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大国水平。
产业结构转型主题。2023年中国新动能产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高端技术制造业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制造业仍存在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努力推进产业持续优化和政策的推进落实。
交通结构调整主题。交通领域低碳转型进展显著,2023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同比增长1.0%,水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9.5%,公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增长8.7%,货物“公转铁”“公转水”与车辆“油转电”“油转氢”双向发力。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76.04%;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
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主题。2022年中国建筑领域直接碳排继续下降,电力间接碳排增长。2022年中国建筑运行过程中碳排总量为22亿吨CO2,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直接碳排维持下降趋势,占比21%。电力间接碳排放增长至12.6亿吨,占比58%。中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总量已于2017年前后达峰,热力间接碳排放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未来要重视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建设。2021年中国建筑运行的人均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高于法国、瑞典等国。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主题。中国CCUS各相关技术与全球水平接近,示范应用在数量、规模、行业覆盖等方面均显著提高,集群化趋势明显。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总数超过百个,累计捕集规模超过500万吨/年,注入总量超过200万吨/年。技术成本稳步下降,与国外相比具备一定优势。传统电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CCUS成本为全球最低;直接空气捕集成本大幅下降,但相较固定排放源仍处较高水平。
新型电力系统主题。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强显著,未来电力系统将纳入更高比例灵活性资源。2023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为97.3%,平均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8.0%,全年全国弃风电量较2017年弃风率下降了9.3%。未来系统中将纳入更高比例的灵活性资源,包括储能、气电、生物质、光热发电及需求侧灵活性资源。
污染去除技术提质增效主题。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快速开展,推动全国及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已达11.8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8%。全国已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实现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全国累计完成8.5万个VOCs突出问题整改。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治理约3700万户。
第四,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方面。人为源碳排放主题。2020年及之后,中国CO2排放增速有所增加。中国碳排放趋势与全球相近,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碳排放增加也主要受电力和工业部门排放主导,燃煤消费增长为主要决定因素。2020-2023年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11.51亿吨,年均增速3.5%。中国民用部门CO2排放有所降低,电力、热力、工业和交通部门的碳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0-2022年间,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碳排放分别增加了90.8%和32.3%,电力、工业、燃煤及交通部门贡献显著。美欧电力行业碳排放下降主导了各区域排放总量下降。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主题。2010-2021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约抵消了14.69%±2.49%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综合考虑林龄、树种、CO2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后,我国未来植树造林可在2060年前提供约0.4 Pg C yr-1的陆地碳汇。
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主题。2020-2023年全国CO2排放增加12%,SO2、NOx、一次PM2.5和VOCs分别下降14%、15%、8%和8%,CO2减排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呈现出负协同效应。各部门中仅民用部门整体实现了CO2排放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下降。工业部门主要大气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CO2有所增加,但涨幅较缓。电力供热部门CO2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在过去三年呈现“双增长”趋势。电力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大幅度释放。
协同减排路径主题。政策因素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关键,并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协同治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区域层面,以资源能源供应和基础工业为主的省份,如山西、河北、江西和陕西,具有最大的协同减排潜力。在不同碳中和路径与清洁空气行动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人口加权年均PM2.5浓度将从2020年的~33.4μg/m³下降至2035年的17.2μg/m³。到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SO2、NOx和一次PM2.5排放较2020年将下降90%以上,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也将下降超过50%。
第五,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方面。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主题。近三年来,PM2.5和O3所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下降速度均较为缓慢。O3短期暴露过早死亡人数超过PM2.5。75岁以上人群NO2短期暴露死亡人数占比较高。2023年:中国PM2.5长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为121万,同比略升高,短期暴露相关的死亡人数为6万,同比略下降。O3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5万和7万,同比基本持平。全国人口加权的年均NO2暴露浓度为23.21μg/m³,相比2013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了48.92%和33.01%。75岁以上人群中归因于NO2短期暴露的死亡人数占所有归因死亡数的72.55%,过去十年间基本保持稳定。
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主题。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正面临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增强的严峻挑战,也导致气候相关疾病风险显著上升。2022年中国人均热浪天数达到21天,比历史基线的(1986-2005年)平均水平高出15.6天。极端温度暴露,台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危害人群健康。中国采取了相应的适应与减缓并重的措施,加强灾害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主题。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可显著改善人群健康,但如何量化健康效益的改善程度及其在各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仍存不确定性。通过实施与碳达峰、碳中和及空气污染控制相关的政策,预计2030年和2060年PM2.5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将进一步下降至99-159万人和36-93万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显著改善人群健康和降低经济损失,其导致的环境和健康收益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与不平等。与污染控制政策相比,碳交易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健康效益,降低成本。
(9)2024年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GB 21522—2024)
《标准》是对2008年发布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 21522—2008)的进一步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控制要求;二是增加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监控位置要求;三是修改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利用和销毁要求;四是修改了监测要求;五是增加了紧急情况的管理要求。
《标准》主要规定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抽采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要求等内容。
(10)2024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明年重点任务中,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1)2024年12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
《技术指南》主要内容包括评估目的与基本原则、评估工作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与分级方法、数据采集与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分析、评估成果输出等。《技术指南》于附录部分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及“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分级方法”
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国家级、省级和地级行政区域的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工作。
(12)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1—10月全国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数据
2024年1—10月,我国光伏产业运行整体平稳。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光伏电池出口量增长超过40%。
多晶硅环节,1—10月全国产量约158万吨,同比增长39.0%。
硅片环节,1—10月全国产量约608GW,出口量约53.2GW。
电池环节,1—10月全国晶硅电池产量约510GW,出口量约45.9GW。
组件环节,1—10月全国晶硅组件产量约453GW,出口量约205.9GW。
2024年1—10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1—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890GWh,同比增长1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我国锂电池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9.4%。
电池环节,1—10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200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405GWh。1—10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3502亿元,同比下降9.2%,降幅较1—6月收窄3.3个百分点。
一阶材料环节,1—10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约为240万吨、155万吨、165亿平方米、100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21%。
二阶材料环节,1—10月电池级碳酸锂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43%,电池级氢氧化锂产量30万吨,同比增长27%。1-10月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8.8万元/吨和8.4万元/吨。
(13)2024年12月15日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2024年工作情况,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志作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 2024年能源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坚持端牢能源饭碗,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取得新提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充分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能源供应总体稳定。二是坚持锚定双碳目标任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风电光伏跃升发展,重大水电项目有序推进,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转型变革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根本动力,能源发展动能取得新提升。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稳步推进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法治和标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四是坚持提升监管能力水平,能源监管工作取得新突破。聚焦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热点问题,精准有力实施能源监管,推动民生用能水平持续提升。五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能源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深化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切实保障开放条件下的国家安全水平。六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扎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会议强调,2025年能源工作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标准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更大成果。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加快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以贯彻实施《能源法》为契机夯实能源法治根基。三是更好发挥导向引领作用,统筹推进能源规划编制实施。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力争“十四五”能源规划圆满收官。科学谋划编制“十五五”能源规划,坚持全国能源规划“总体一盘棋”理念,统筹推动省级能源规划编制。四是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全面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全力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五是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六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管理,持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示范,加强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七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效能。深化电力领域综合监管,推进能源领域专项监管,让监管真正“长牙带刺”,确保国家能源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八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电力安全监管工作。完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组织开展电力安全专项监管,做好电力网络安全工作。九是巩固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加快构建立体多元合作新格局。提升境外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强化能源合作风险防范,加强绿色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十是加强党对能源工作的全面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国际资讯
(14)2024年12月10日报道,国际能源署发布《英国政策评估2024》报告
报告要点如下:
总体概况:英国是首批在2019年将净零目标纳入法律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碳定价机制,并成立独立的气候变化委员会。目前,英国已经完成2008-2012、2013-2017、2018-2022三个阶段碳预算目标,预计到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53%,其减排成效主要来自燃煤发电量迅速下降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劲扩张。英国计划到2030年将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68%,英国仍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在发电领域以及建筑、交通和工业领域继续占据重要的位置,未来还需加快行动,采取更多政策支持更多部门的投资。
政策实施成效评估:
第一,电力系统需适应清洁电力的大规模增长。英国政府设定在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到2035年实现电力行业完全脱碳的目标。包括:2030年部署50吉瓦海上风电;2035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增至70吉瓦;205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24吉瓦。目前,英国大部分煤电厂已经关闭,计划从2024年逐步淘汰燃煤发电;核电占总发电量的份额下降至15%左右,但英国政府仍致力于振兴核工业,确保其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占电力结构的比例为42%,风能增长最为显著,自2012年以来增加两倍多。未来几年,英国需持续建设低排放发电,以取代天然气发电和即将退役的核电,满足因电气化增加的负荷需求。同时,还需大规模建设电网基础设施,以支持能源转型。
第二,能效提升和供热电气化对于建筑脱碳至关重要。英国建筑行业占能源相关碳排放的四分之一以上。建议政府将能效提升和化石燃料供热系统向电气化快速转变作为优先领域,加强现有建筑的脱碳改造,逐步淘汰化石能源锅炉。尽管英国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但仍需加大政策力度,避免频繁改变时间表和目标。由于建筑电气化的电力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需平衡电力与天然气成本,以加快电气化进程。
第三,继续推进交通部门脱碳。交通部门是英国最大的排放来源,占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加快交通脱碳进程十分重要。英国已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推行强有力政策,2024年1月颁布零排放车辆(ZEV)法规,还通过燃油效率目标、生物燃料指令,以及推广公共交通工具,推动交通部门脱碳。
第四,工业脱碳效果将取决于基础设施相关技术开发。工业是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能源消耗约五分之一和排放量的14%。政府应优先优化能效收益,同时推动深度脱碳投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氢能的商业化和应用对于工业脱碳至关重要。英国采用CCUS集群策略,利用区域产业优势,确保广泛的地理覆盖。低碳氢将在工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成为氢能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第五,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需要为产量下降和能源转型做好准备。英国是历史上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发展油气行业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并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尽管英国部署了新的油田和增产项目,但其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呈长期下降趋势。英国需评估油气上游生产在净零转型中的长期作用。
(15)2024年12月11日报道,国际能源署发布《能源政策现状2024》报告,对过去一年的全球能源政策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
报告认为,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使得能源安全再次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重点。传统能源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同时清洁能源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及其所需矿物的供应链地理集中度上,地缘政治、极端天气等还加剧了能源贸易路线的脆弱性。因此,各国在关注传统能源安全的同时,必须解决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风险和能源系统脆弱性,平衡可持续性、竞争力和安全性。要点如下:
第一,政府对清洁能源的激励措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自2020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已为清洁能源提供近2万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支持(图1),这几乎是2007-2008年金融危机后承诺金额的三倍,其中大约80%的政府直接支出来自中国、欧盟和美国。
图1 2020-2030年各国政府对清洁能源投资和短期能源负担能力支持的预算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尽管2022年公共部门对能源价格的干预措施达到顶峰,但能源负担能力依然吃紧。俄乌冲突导致的价格飙升使得2022年终端用能总支出达到10万亿美元,政府为消费者提供的短期支持总额为94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欧洲。自2022年以来化石能源补贴累计达2.4万亿美元。尽管随着价格下降,各国取消了大部分紧急措施,所有G20国家仍维持针对特定消费者的支持计划。
确保清洁能源供应链稳定已成为各国优先事项。清洁能源的制造高度集中在三大生产国,全球供应链容易受到干扰。近期主要政策,如美国《国防生产法》、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均提出了国内制造业最低份额要求。过去四年,政府对本国关键清洁能源技术制造商的直接支持增至1700亿美元,占同期能源支出总额的近10%。这些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氢气和电池生产,以及关键矿物加工。虽然约70%的专项支持来自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也在增加支出。
第二,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相关贸易政策正密集部署
过去25年来,针对电池、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电解槽等新技术的贸易措施数量稳步增加。自2020年以来,与清洁技术供应链相关的贸易措施急剧增加,各国实施了近200项针对清洁能源技术的贸易政策,而此前5年仅实施了40项举措。这些技术的最大进口商和出口商处于贸易规则变化的最前沿,很可能对清洁技术供应链、创新、竞争和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其中,关税调整、反倾销税和反补贴措施(包括欧盟和美国近期宣布措施)占2020年以来政策变化的近40%。同期,签署了约50项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其中近90%仍对清洁能源技术提供优惠关税。如图2所示。
图2 2015-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相关贸易支持政策发展趋势
第三、能源部门减排是各国政策的关键
占全球能源相关CO2排放量四分之三的国家已颁布能源绩效法规。截至2024年,二十国集团(G20)中已有15个国家制定了涵盖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和燃料供应等关键部门的能源绩效法规。自2020年以来,一半的G20国家更新了建筑能源法规,影响其70%的部门排放。2023年以来,占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五分之一的35个国家通过了新的能源法规,重要更新包括新的乘用车和卡车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标准,以及美国对化石能源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新规。澳大利亚和欧盟推出了新的燃油效率标准和氟化温室气体法规,乌克兰制定了首个生物燃料混合授权指令。
整体上,全球在推进政策覆盖面、严格性和执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政策实施的滞后和执行情况也可能削弱其影响。根据当前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到2030年将能源部门碳排放量减少至320亿吨。IEA评估发现,当前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无法满足长期气候目标。
(16)2024年12月12日报道,欧洲最大政党施压,但欧盟仍拒绝推迟碳排放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气候专员沃普克·霍克斯特拉表示,尽管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施压要求改变,但欧盟委员会不会改变已宣布的碳排放政策。欧洲人民党是欧洲议会第一大党团,主张撤销2035年禁止销售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型汽车的禁令,并推迟汽车制造商2025年的碳排放量要求至2027年,同时建议采用三年平均值计算碳排放。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负责人表示,如果在2025年实行目前的碳排放限制,欧洲汽车行业可能面临高达150亿欧元的罚款,并被迫将投资资金转移至其他地区。欧盟曾要求2030年新车平均碳排放量比2021年减少37.5%,2025年减少15%,并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规。然而,由于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电动汽车需求疲软以及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欧洲汽车行业正处于动荡之中,数千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此外,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其对欧洲等盟友的关税威胁也成为悬在欧洲汽车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支持欧盟气候政策的绿党和复兴欧洲党团遭受重挫,但欧洲人民党保持第一大党团地位。尽管如此,霍克斯特拉仍坚持认为欧盟气候政策对欧洲公司提供了可预测的投资环境,且许多公司已表示有望实现碳排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