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Scenario
“我的转型战略”场景
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政府、企业、园区等组织制定中长期低碳路线,提供零碳工厂规划/SBTi科学目标/氢能替代路径设计等服务。
1、绿色诊断服务
1.1 产品概述
我们的绿色诊断服务是基于《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绿色工厂评价行业标准、工信部《绿色园区评价要求》、《产品生态设计通则》(GB/T 24256)等国家标准及国际ESG框架(如TCFD、SASB),为企业、园区及供应链提供系统性、多维度的绿色化水平评估与改进方案。通过量化分析能源效率、资源循环、污染控制、低碳管理等核心指标,帮助客户精准定位绿色化短板,衔接绿色工厂/产品认证、政府专项资金申报及ESG评级提升需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1.2解决问题
我们的绿色诊断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绿色工厂/园区评价涉及数百项指标(如能耗限额、废弃物资源化率),企业自评易漏项或误判达标等级,错失政策补贴;
•改造成本失控 :盲目投入节能设备或清洁能源,缺乏优先级排序,导致投资回报率低(如某工厂光伏改造后实际节能率不足5%)。
•能源、环保、生产数据分散在多个系统,数据孤岛严重,难以整合分析绿色绩效。
•上游供应商环境管理不达标,导致整体绿色评价降级(如汽车行业原材料有害物质超标);
1.3产品优势及价值
我们的绿色诊断服务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核心,为客户创造多维价值:
•融合国家标准、行业最佳实践及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开发智能评分系统,诊断准确率达98%。
•通过API对接企业ERP、MES、能源管理系统,自动抓取能耗、物料流、排放数据,快速完成完成全厂级诊断。
• 成本优化导向:基于边际减排成本(MAC)模型,推荐“低成本优先”技改清单(如余热回收、照明LED化)。
• 一站式申报:诊断报告同步生成绿色工厂自评价报告、专项资金申请材料,匹配地方政府申报模板(如广东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 供应链协同:提供供应商绿色分级工具,推动TOP 30%供应商完成低碳改造,提升整体评价得分。
• 动态监测平台:部署绿色绩效驾驶舱,实时跟踪能耗强度、碳排放在线数据,自动预警偏离目标值。
1.4服务内容及流程
诊断规划与基线扫描---现场勘查---多维度诊断分析---诊断报告与改善路线图---改进实施支持---持续追踪与认证衔接。
2.区域/企业/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行动方案
2.1 产品概述
我们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实施方案服务是为区域政府、特定行业及大型企业量身定制的顶层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国家“1+N”双碳政策体系、国际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及行业最佳实践,通过“数据驱动+情景模拟+资源耦合”三位一体方法论,为客户提供可量化、可落地、可审计的碳中和行动蓝图。
图1: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框架图
2.2解决问题
我们的双碳规划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区域/企业碳排放基线不清,达峰时间与峰值盲目对标导致“运动式减碳”。
• 路径模糊,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如氢能冶金、CCUS)、成本边际效益的科学评估,决策依赖定性经验。
•能源消费、生产过程、供应链数据分散在经信、统计、环保等部门,造成信息孤岛,难以构建统一碳排放账户。
•政府补贴、绿色信贷、碳市场收益等政策工具未形成协同效应,技改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
• 风险失控:欧盟CBAM碳关税、RE100等国际规则倒逼出口型企业重构产业链,但缺乏应对预案。
2.3产品优势及价值
我们的双碳规划服务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核心,为客户创造多维价值:
• 通过AI驱动建模,集成LEAP能源系统模型、投入产出法(IOA)及蒙特卡洛模拟,量化不同情景下(基准/强化低碳/净零)的达峰时间、峰值及成本曲线。
• 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边际减排成本(MAC)曲线分析,锁定“低成本优先”技术组合(如余热回收、分布式光伏),优化投资回收期。
•设计“园区内循环”(如钢铁-化工-建材跨行业碳利用)与“区域外协同”(如绿电跨省交易)的低碳生态网络。
• 金融工具赋能,设计“碳配额质押融资+绿色债券+ESG基金”组合工具包,降低低碳转型资金成本20%以上。
•确保方案符合TCFD气候信息披露、ISO 14097碳中和投资准则,支撑港股/美股上市合规。
•一站式对接SBTi科学碳目标认证、PAS 2060碳中和声明,提升国际供应链竞争力。
2.4服务内容及流程
碳排放现状梳理及碳摸底----多维情景建模分析及碳峰值预测----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及行动方案(目标、路径、路线图、实施方案、时间表、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组织与计划实施--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辅导项目落地实施---持续迭代支持
2.5案例展示
某县级市区域碳达峰规划项目
2.5.1客户痛点:
•目标区域内能源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影响下仍将刚性增长,能源保供和碳减排矛盾突出。
•能源生产消耗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环境挑战较大
•缺乏通过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契机,做好产业升级系统性、规划性引导。
•缺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税收等行政及公共服务性统一思考。
2.5.2实施路径:
•工具模型:PESTEL宏观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
上位规划总体框架
资源禀赋分析模型
区域竞争力评估模型
产业漏斗筛选模型
重点领域指标识别模型
•分解碳达峰目标,提出不同尺度的政策措施,在明确重点领域后并进行优选。
•提出保障性措施.。
2.5.3实施效果:
《碳足迹报告》对企业产品碳足迹优化建议如下:
•提出碳达峰九大行动思路全景图
•提出结构、能耗、碳排放三大目标
•提出四减、两增、两支撑实施路径
3.零碳城市/园区/社区/工厂/供应链实施方案
3.1 产品概述
聚焦3-5年内可落地的减碳行动,基于碳达峰规划中长期目标,结合“技术集成+项目试点+模式创新”三大抓手,为城市/园区/社区/工厂/供应链提供分阶段、可复制的实操路径。通过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场景适配(如绿电替代、循环经济)、碳资产开发与智慧化管理平台搭建,推动园区、工厂、供应量等主体实现减排短期目标,同步降低用能成本、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打造可验证的零碳标杆样板。
图2:零碳园区实施路径
3.2解决问题
我们的零碳区域、园区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传统城市、园区及工业体系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导致碳排放高企、资源浪费严重,难以满足“双碳”目标要求。
•低碳技术(如光伏、储能、CCUS)缺乏系统性整合,难以匹配实际场景需求,技术价值无法最大化释放。
•地方政策与行业标准不清晰,企业缺乏可操作的减碳路径,导致政策目标与执行效果存在差距。
•低碳转型初期成本高,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面临“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困境。
•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缺乏覆盖全周期的零碳管理机制,难以实现持续减排。
3.3产品优势及价值
我们的零碳区域、园区服务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核心,为客户创造多维价值:
•覆盖“政策分析-规划-技术应用-试点建设-运营监测”全流程,提供一站式零碳转型服务。 •基于能源结构与排放分析,灵活匹配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电网、碳足迹管理等技术组合,适配城市、园区、工厂等多元场景。
•通过“绿电交易、碳资产开发、能效优化”等商业模式设计,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深度对接国家及地方双碳政策,协助企业获取补贴、绿证、碳配额等资源,规避政策风险。 •全面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提前应对碳关税、碳核查等国际合规要求。
3.4服务内容及流程
政策与资源分析----碳盘查与基准线报告----零碳目标分解----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场景匹配 ----商业模式设计----试点方案编制----数字化监测平台----碳资产运营----年度减排评估与迭代
4.绿色产业规划
4.1 产品概述
基于国家“双碳”目标及产业中长期规划,为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及企业集团提供“诊断-定位-落地”全周期解决方案。通过“资源禀赋分析+政策趋势研判+产业经济建模”三位一体方法,明确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的细分赛道,制定分阶段发展目标、重点项目清单及产业生态构建路径,助力客户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的深度融合。
图3:绿色产业规划框架图
4.2解决问题
我们的绿色产业规划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传统产业依赖高耗能、高污染模式,绿色产业占比低,难以满足“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粗放式开发,循环经济体系不健全,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压力并存。
•地方政府或企业对绿色产业政策理解不足,产业定位模糊,缺乏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落地路径。
•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产业规划缺乏长期视角,忽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导致短期行为。
4.3产品优势及价值
我们的绿色产业规划服务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核心,为客户创造多维价值:
•深度解读国家“十四五”绿色产业政策及地方细则,确保规划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全链条规划能力:覆盖“资源诊断-产业定位-目标拆解-项目落地”全流程,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实操指南的全链条一体化规划服务。
•链接新能源技术企业、绿色金融资源及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资金-人才”协同生态。
•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碳排放数据及产业经济模型,量化评估发展潜力,规避盲目投资风险。
•明确绿色主导产业(如光伏制造、循环再生资源、节能服务),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增强区域绿色品牌影响力。
•确保产业规划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能耗双控等政策要求,规避环保合规风险。
4.4服务内容及流程
内外部资源环境分析---产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设定(包含碳排放强度指标)----主导及支柱产业划分---产业发展规划报告(重点项目库、企业清单表、能力中心建设)----实施支持与迭代优化(年度行动计划、动态调整产业路径)
5.双碳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全周期服务
5.1业务定位
为政府、园区及企业提供“顶层设计-专项规划-实施评估”全链条服务,破解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难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
5.2核心服务矩阵
5.3服务价值主张
•系统化破题,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碳中和目标,避免“头痛医头”的碎片化规划。
•政策红利捕获,精准对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EOD模式等政策窗口,提升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申请成功率。
•风险前置管控,识别高耗能园区转型的搁浅资产风险,规划替代产业导入路径,降低转型成本。
•品牌标杆塑造,助力获评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等,提升绿色信贷能力。
5.4差异化实施路径
• 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与产业准入清单(三线一单)深度嵌入规划,实现融合设计,确保合规性与前瞻性。
• 应用数字化推演平台,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碳排放、就业与税收变化,支撑科学决策。 • 通过GEP核算将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资产,借助生态价值量化,设计市场化运营机制。
6.企业碳管理组织与能力建设
6.1 产品概述
为企业提供“战略-组织-人才”三位一体的碳管理能力建设服务,通过重构治理架构、权责体系与人才梯队,将碳中和目标深度融入企业战略与日常运营,打造覆盖“碳排放管控-碳资产运营-ESG协同”的可持续管理体系,支撑企业实现合规避险、降本增效与绿色价值创造。
6.2解决问题
我们的企业碳管理组织与能力建设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缺乏专职碳管理部门,权责分散于安环、生产等部门,难以统筹碳减排与资产运营。
•员工碳核算、碳交易、ESG披露等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欧盟碳关税(CBAM)、TCFD披露等合规要求。
•碳目标与绩效考核脱节,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减排行动推进缓慢。
•资产低效:碳配额、CCER等资产闲置或被动处置,未建立主动运营策略,造成碳资产低效,错失市场收益。
•依赖手工数据填报,缺乏数字化工具支持碳盘查、监测与决策分析。
6.3产品优势及价值
• 双轨驱动设计:同步搭建“碳治理委员会(战略层)-碳资产运营中心(执行层)”双轨架构,实现战略决策与市场运营高效协同。
•内置ISO 14064、PCAF碳核算标准及SASB ESG指标国际标准,确保体系国际互认。
••打造链接碳交易所、核查机构、绿色金融机构等生态资源池,提供配额置换、碳金融产品设计等增值服务。
• 全面满足重点控排行业MRV(监测、报告、核查)要求,规避碳关税、碳市场履约风险,实现合规保障。
•通过配额精细化管理和CCER开发,以及建立碳成本内部转移定价机制,提升资产增值水平和生产部门减排成本优化。
• 品牌溢价:形成董事会ESG治理范例,获评“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等权威榜单,推动企业品牌溢价。
•定制碳管理师认证培训体系,关键岗位实现全持证,实现碳专业人才储备。
6.4服务内容及流程
• STEP 1 碳管理现状诊断
合规扫描:识别碳排放数据缺口、碳关税暴露度等风险。
组织诊断:评估现有架构对碳目标支撑度。
• STEP 2 治理架构与权责设计
顶层设计:设立碳治理委员会,明确董事会ESG监督职责。
执行层构建:成立碳资产运营中心(或可持续发展部、碳资产管理部等),统筹“核算-交易-披露”全流程。
权责界面:界定集团(战略审批)、分子公司(配额执行)、项目组(减排实施)三级权责清单。
• STEP 3 组织与制度优化
部门重组:在生产部门嵌入碳管理岗,在财务部设碳资产核算岗。
制度体系:制定《碳配额管理办法》《CCER项目开发规程》等10+专项制度。
考核激励:将碳强度下降率纳入高管KPI体系,设立碳节约奖金池。
• STEP 4 人才能力建设
岗位标准:定义碳资产管理师任职资格。
培训体系:开发“碳核算+碳金融+ESG”分层课程库,联合证所认证发证。
数字化工具:部署碳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配额预警及减排路径模拟。
7.双碳风险合规内控体系建设
7.1 产品概述
为企业构建“风险识别-合规管控-资产避险”三位一体的碳治理内控体系,深度整合ESG风险、碳关税(CBAM)合规、碳资产波动等管理场景,提供从战略韧性到业务执行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在欧盟碳关税、ISSB披露等国际规则下实现合规运营与价值保全。
7.2解决问题
我们的企业碳风险体系建设服务致力于解决以下痛点:
•碳数据口径与CBAM申报要求错位,面临出口订单损失及关税处罚。
•碳市场波动、绿色贸易壁垒等风险分散在法务、财务部门,缺乏统筹应对机制。
•现有内控制度未覆盖产品碳足迹追溯、供应链碳排放穿透管理等高危场景。
•未建立碳配额价格对冲机制,企业碳资产减值风险陡增。
•缺乏TCFD气候情景压力测试,ESG评级下调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7.3产品优势及价值
•打通法务(合规)、财务(碳关税成本核算)、生产(碳数据源)部门管理流程。
••通过碳配额期货套保策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多个碳相关高风险场景控制矩阵,推动管理效能提升。
7.4服务内容及流程
•STEP 1 双碳风险全景扫描
开展CBAM暴露度诊断、碳价波动敏感性分析。
绘制《碳风险热力图》,识别供应链碳泄露、碳数据造假等高危风险。
•STEP 2 “三合一”管控设计
构建“风险清单-内控流程-合规标准”映射矩阵(示例:将CBAM申报合规要求嵌入采购合同审核节点)。
制定《碳关税成本内部转移定价规则》,倒逼供应商碳排放优化。
•STEP 3 治理架构升级
董事会下设气候风险委员会,统筹碳风险管理策略。
设立跨境合规官(CCO),专项对接欧盟CBAM、美国SEC气候披露等事务。
•STEP 4 制度体系重构
编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符合ISO 14067及欧盟PEFCR)。
制定《碳资产套期保值操作指引》,明确期货交易授权与风控阈值。
•STEP 5 数字化管控落地
部署碳风控智能平台,实现三大核心功能:
✓ 数据可信链:区块链存证碳数据流,应对境外机构溯源审计。
✓ 实时预警:监控全球碳政策变动,推送合规应对指南。
✓ 模拟推演:压力测试不同碳价情景下的资产波动与利润影响。
•STEP 6 能力植入与认证
开展CBAM申报官认证培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
对接SGS、BSI等机构获取CBAM合规声明证书。